郑和下西洋时,为何不带年轻女性,而是带一船的老妪和接生婆?
1405 年的江苏太仓刘家港,两百多艘远洋巨船整齐排列,帆影遮天蔽日。郑和站在旗舰 “宝船” 的甲板上,望着即将随船队远航的两万七千余名船员,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妪与挎着药箱的接生婆,眼神坚定。这支承载着大明王朝荣耀的船队,将穿越茫茫大洋,抵达亚非数
1405 年的江苏太仓刘家港,两百多艘远洋巨船整齐排列,帆影遮天蔽日。郑和站在旗舰 “宝船” 的甲板上,望着即将随船队远航的两万七千余名船员,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妪与挎着药箱的接生婆,眼神坚定。这支承载着大明王朝荣耀的船队,将穿越茫茫大洋,抵达亚非数
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、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,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(1405年),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(1433年),共计七次。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,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(即明代所谓“西洋”),故名。
郑和率领船队来到苏门答剌国,郑和的随船翻译费信,在他的“航海日记”《星槎胜览》一书中写道,苏门答剌有种果子,真臭啊,如同烂蒜。